隨着AI科技的進步,不少藝術家已開始利用AI技術進行繪畫創作,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人類藝術創作是否仍有異議。本刊策略合作夥伴官樂怡基金會上周為澳門本地畫家黃韶衡舉辦名為《抄襲》的個人作品展。藝術家利用自己跨越26年的作品,反思人類繪畫創作的意義。
在是次由6月20日至6月24日舉行的展覽中,黃韶衡展出了四套作品,共50件展品。《臨摹》作品集是當中最突出的作品。作品集以國畫中「臨摹」的方式重現畫家在4至5歲時的繪畫創作。
在《臨摹》作品中,黃韶衡「複製貼上」了數幅兒時的手繪畫,甚至是筆具的顏色、紙質和筆鋒,都完全「照搬」舊時的作品。
「AI的發展令我不斷反思,擁有了這種技術的人類是否仍有需要花費數月時間進行繪畫創作?」黃韶衡坦言,「現今科技的發展令人懷疑人類繪畫的意義,但當偶然看到自己4至5歲時所繪的作品後,我突然體會到繪畫的意義並非只是製成品,作者創作背後的巧思妙想和特殊意義同樣重要。」
「兒時繪畫的樂趣純粹在於將眼前的景物描繪出來,而不是由一堆數據生成。」
透過臨摹兒時的作品,黃韶衡希望傳達的主題正是:即使同一人的兩幅完全相同的畫作, 由於藝術家當時的不同目的, 畫作便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